文字・感覺──訪問青年作家呂永佳
呂永佳,不折不扣的浸大人,浸會大學中文系的本科、哲學碩士畢業生,現在浸大就讀中文系的博士學位。他,近年在文學比賽中屢次獲獎,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、大學文學獎、青年文學獎、城市文學創作獎,作品散見《香港文學》、《秋螢》、《明報》、《成報》、《字花》、《文學世紀》等。無論是在新詩、散文或是文學批評文章,每一方面的表現都同樣地出色,上年更推出了首本個人新詩集《無風帶》,為他現時的作品作了個小小的總結。
同時,為了鼓勵更多的文字創作者發表自己的文章,他去年與浸大中文系的幾位師兄合作自資出版了文學雜誌《月台》,為文字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分享的平台。對呂永佳來說,創作是他生活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文學的種子早在中學時期播下了。時至今天的碩果纍纍,與文字相交,當中的苦與樂,這次由他親自為你娓娓道來。
創作・不斷的思考過程
創作是否需要具備某些條件呢?呂永佳並不認同,創作可以是天馬行空,不受約束的--「只要是對生活保持一份敏感度與真切的情感,很微小的事也可以成為創作的源頭」。
去年的大學文學獎,呂永佳獲得了散文組的冠軍,他回憶當時參賽的題目《鐵甲人》的靈感來源是兒時很喜歡的一種玩具---鐵甲人。看著手中的玩具,那時候他在假想「如果若干年後,科技發達到可以將人類變成『鐵甲人』的地步,大家看不到彼此的面容,這個社會將是變成怎樣?」帶著這個問題一直思考……「外表雖然是鐵甲,但裡面藏著的還是有血有肉的人呀」,他豁然開朗,寫下了《鐵甲人》這個題目,提醒著人們在科技的發展與日俱增的同時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最重要。呂永佳分享說,創作的內容很廣泛,個人、社會、家庭可以無所不談,要保持對生活的觸覺及要反覆思考,若不思考人生,創作的內容也會變得枯燥乏味。
黎明前的暗淡
今天,我們看到的呂永佳在文字上得心應手,文學成就也受到大家的肯定,他坦言在創作初期也經歷過一段暗淡的時期--「大學一、二年班時寫的不太好,大三才開始覺得有進步」,他眼見有些同班同學在大二的時候已經開始獲得了一些文學的獎項,自己暗暗焦急起來,「總覺得自己的文章比不上人家的,缺乏自信,作品還未夠成熟。」
他沒有自暴自棄,反而更加堅持寫作的決心,定期參加大學詩會的聚會,嘗試投稿到文學雜誌去試試看。「老師的指導和同學之間的鼓勵對我有很大的幫助,有時候同學簡單的一句--『最近有沒有作品給我看』,已經可以成為我創作的動力,令我決心去做好它。」偶爾在文學雜誌裡看到自己的文章,會令他開心不已。
呂永佳的一番努力,總算沒有白費,他終於得到了大家的肯定,而且是雙喜臨門--第三十二屆青年文學獎(2004-05)新詩高級組冠軍、小小說高級組優異獎。這對呂永佳來說,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。「獎項換來了別人的注視,獎項對你以後發表的文章,以至出書等,有莫大的幫助,而且對個人來說,這是一種肯定。」當然,在以後的日子裡,他獲得的獎項愈來愈多,文字愈來愈突顯出個人的風格,寫的題目也更趨多元化。與以前相比,現在的他更強調要寫真實的情感,「這才是最有感染力的」,「以前會寫一些大題目,例如:飢餓、戰爭等,現在想通了,其實最重要的真實的情感,也最能感染讀者。」
九月裡的陽光
在浸會大學讀完碩士後,呂永佳曾在一所中學任教中文科,雖然不是教了很長的時間,但從呂永佳的言談中,可以感受到他很受學生們的愛戴。當時的他,苦惱工作的時候,有許多瑣碎的事要處理,沒有多少時間細細去品味生活,自覺那些時候的作品只流於膚淺。現在,他又再次踏進熟悉的浸會校園,開始三年的博士生生涯。回來後,他形容自己的敏感度和感應力又漸漸提高了,「在書本的包圍下,人的靈感和感應力也特別好。」
回憶起以前大學生活的趣事,不忘一大堆同學聚在一起說笑談天的日子,還有定期的大學詩會,每次上詩會都會令他感到很愉快。讀碩士的時候,更有機會與老師、同學一起到外地作學術研討交流,研討之外,大家更一起參觀、遊覽當地名勝古蹟,令師生之間的關係增進了不少,這些都是非常難忘的經歷。呂永佳表示,他很喜歡浸大的老師和同學們,回顧自己創作的路程時,他十分感謝這裡的老師打開了自己的眼界,讓他能接觸到不同的偉大的文學作品;而同學們的善良與彼此之間的真摯感情,亦使他十分珍惜。
現在的呂永佳,拋開了煩瑣的工作,又可以盡情投入以他敏感的筆端觸碰生活,以文字與我們分享自己對生活的真情實感。浸大,這個相對寫意的創作空間,想必能為他帶來源源不絕的靈感,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位浸大出品的年青作家--呂永佳的最新佳作吧!
-----
E-share :http://www.hkbu.edu.hk/sa/eshare/
30/10
------
這天看著你的身影在我眼前掠過,我跟你打招呼,帶著耳機的你並沒有聽見。我在想,也許有天你就這樣在我眼簾消失,我卻連你的影子也無法記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